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下载亚博

襄阳市教育门户网站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自: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22-04-29
来自: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22-04-29
索引号: 011158671/2023-18249 主题分类: 教育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2-04-29
标题: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26日

襄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多样特色化发展

(五)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发展

(六)推进构建融合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七)推进高等教育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九)推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四、重点工作行动计划与重点工程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和质量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培育襄阳高中品牌特色

(四)实施特殊教育“三期”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水平

(五)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六)实施高等教育增量提质工程,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七)实施民办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增强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

(九)实施名师名校长成长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水平和使用效益

(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襄阳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精神,结合襄阳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备,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全市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14所,其中高校5所、中职学校27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高中42所、初中206所、小学471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幼儿园952所。共有各级各类在校生938972人,其中高校72395人、中职学校32850人、技工学校10761人、普通高中95372人、初中177856人、小学378559人、特殊教育学校773人、在园幼儿170406人。共有各级各类教职工68480人,其中专任教师52138人。

——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67%。

——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协调多样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79%。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基本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水平快速提高。在襄高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大幅提升,相关院校迁建或扩建工程全面实施。“招校引院”工作取得实效。

2.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市、县两级党委领导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实现全市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和对在襄高校的奖补制度。建立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和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2.26%,义务教育阶段网上统一平台招生管理全面落实。省、市两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初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全面建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人事管理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高考、新课改任务逐步落实。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实现在职教师五年轮训全覆盖。实施“万名名师培养计划”和“襄派教育家”成长工程。

教育督导作用不断加强。设立市、县两级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开展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强化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促进教育政策落实落地。

3.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市、县、校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资源、教学环境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100%,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比例达12:1以上。

教师信息化素养显著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全覆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

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襄阳市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新高考综合服务系统、阳光招生系统、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

4.教育交流与合作得到深化,教育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襄高校与国际国内优质高校合作进一步深化。湖北文理学院与海外1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有序推进,与省内优质高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高校合作交流持续推进。

“招校引院”工作成绩显著。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落户襄阳,我市高等教育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

基础教育国际国内合作进一步拓展。襄阳四中、襄州区一中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襄阳市二十四中开设湖北省首个“中意文化合作班”。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期。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事业内外环境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必须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襄阳城市实力地位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跨入全国城市50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襄阳新的发展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对襄阳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同时对教育有效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为紧迫的需求。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对襄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也更为迫切。

近年来,襄阳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偏低;义务教育仍存在区域差别和校际差异,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还大量存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学位资源不足;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效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现状及目标定位不相适应。二是教育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地方未完全落实县级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没有达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和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要求;高中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公办幼儿园教师缺编问题较为严重,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水平偏低。三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少数学校存在办学行为尤其是招生行为不规范问题;少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还存在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优化教育结构,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扎实推进“五城共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更完备、更高质量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速构建,教育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引领与服务襄阳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打造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引领示范区和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汉江流域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建成汉江流域和省域基础教育强市。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全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大幅增加,基本建成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协调、特色、多样发展,建成满足适龄人口就学、升学、就业要求的高质量高中阶段教育。

——建成国家产教融合型示范城市。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打造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有机衔接,建成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

——构建引领支撑襄阳及“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板块和教育体系。加快扩充高等教育资源,支持高校扩大现有办学规模,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办学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再引进1-2所优质高校来襄办学。到2025年,高校数量和优质高校分支教育机构达到8所左右,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达到10万人,建成与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建设湖北省和汉江流域全民终身学习示范区。健全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完善多层级全民终身学习资源体系,建成服务区域各类人群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提供多样化终身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

表1  襄阳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着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坚持有机融入,推动知行统一,强化课程思政和学科渗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课堂内外相结合,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突出德育实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智育创新,鼓励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创新。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和美育教师,完善体育和美育教学设施,开齐开足体育课和美育课。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每位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落实生命健康教育,健全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到95%。开展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和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引导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加强劳动实践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引导职业学校利用资源优势,联合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市建成10个以上省、市两级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和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区。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提供充足、优质、公益、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学位资源,建成布局合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需要。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县(市、区)、开发区为单位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新改扩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和规模。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向村(社区)延伸布点。落实城市住宅区配建并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政策,优化资源布局。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普通幼儿园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特殊教育幼儿园或幼儿班。

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质量。开展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发挥示范性幼儿园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园水平。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行动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推进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坚决纠正和预防“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规划、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加强县城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消除大校额、大班额。

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城乡师资均衡配备,促进优质师资和名校长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落实“双减”任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健全学校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监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多样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扩大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总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

规划实施一批普通高中新改扩建项目,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形成布局合理、学位充足、能够满足适龄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供给格局。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渡峰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动普通高中向县城聚集,助力乡村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校际交流协作,建立不同类型学校集群,推动区域内高中学校协同发展,使优质普通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稳步推动职普融通,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逐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推动落实《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实现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全覆盖,引导学校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统筹推进高中课程设置、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工作,完善学生发展评价办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到2025年,建成高质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以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基础,推进市级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并向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延伸;县(市)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延伸。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残疾学龄人口应随尽随、应上尽上、应送应送,入学率达到97%;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推进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教室建设。落实“一生一案”要求,推进“教育教学 康复”,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推进构建融合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形成政府统筹、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建成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5年,高职教育办学规模达到5万人,年度培养技能型人才1.5万人以上。

积极融入国家、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和省中职学校“双优计划”建设,推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支持襄阳技师学院建设国家重点技师学院,积极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增强襄阳高等职业教育实力。优化全市中职学校空间布局,襄阳市区重点办好3-5所优质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各县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全市建成一批优质中职教育专业(群)。到2025年,全市创建3—5所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7—9个优质专业,并争创1所全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

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固定岗 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狠抓中职学校教学、教研,持续提升中职学校基础知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课技能水平。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为原则,推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建立普职融通试点,探索在课程设置、师资共享、校本教研、信息化资源、实习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校校联合、普职并进的格局。

鼓励公办学校与企业、社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建立由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若干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参与的职教联盟,支持各中职、技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3 2”、五年制贯通班,畅通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引导行业组织牵头成立2-3个产教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适应“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优势精品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七)推进高等教育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建成与襄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高校资源板块和教育体系。到2025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达到10万人。

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省“双一流”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支持学校增强普通本科办学实力,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积极争取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加快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进入省属高校第一方阵。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积极申办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办出特色。支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融入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彰显新工科专业院校特色,建成服务“汉襄十随”汽车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技师学院建成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积极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高校来襄共建分支机构或科研平台,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到2025年,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培养10000名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1000名全市知名、全省有影响的隆中名师、名校长队伍,100名全省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型教师。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及以上优秀教师占比达到20%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50%以上,高等教育学科领军人才达到100名。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提高教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能力。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坚持教、研、修融合一体化,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模式与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分学段配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鼓励开展具有襄阳特色的课题项目研究与运用。不断深化万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扶持名师工作室建设。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农村任教。探索建立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学区管理制度。

依法依规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年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均工资水平。坚持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倾斜,适当提高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九)推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将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支撑有力的终身学习资源体系,建立保障得力的终身学习政策制度,倡导浓厚终身学习理念。到2025年,力争创建学习型示范社区50个、学习型示范组织50个,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开发区,接受社区教育人次达居民总数的50%以上,在职职工学习培训参与率达80%以上。

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施开放大学体系创新发展行动,积极支持襄阳开放大学挂牌建设,将襄阳开放大学建成统筹全市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办学业务指导服务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襄阳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加快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全民学习活动。

建立终身学习保障制度,完善社区教育、家长学校、老年大学教育资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建设和开放共享机制。扩大托育、养老等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教育部门和职能部门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形成满足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和面向特定群体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各级家长学校和家长课程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融通,推动各类院校开放优质课程资源,探索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机制对非学历职业培训进行学历认证。引导和支持襄阳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和村镇基层干部提供不离岗离乡、实用适用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广“全民学习活动周”“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活动,培育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四、重点工作行动计划与重点工程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和质量

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发展规划。全面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满足社会对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启动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不断增加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城镇小区幼儿园配建政策,做好乡镇、村幼儿园布点建设,支持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坚持公办幼儿园为主,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覆盖面。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结对帮扶、推动集团化办园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表2  学前教育普惠计划任务分解表

注:鱼梁洲计入樊城区。

——启动“学前教育师资‘专科化’行动计划”,实施千名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市幼儿园园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0%以上。加大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力度,健全培训课程标准,分层分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高校培养一批本土高素质幼儿教师。落实学前教育保教人员配置政策,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配齐配足幼儿园教职工。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参照当地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民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标准。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规定,统筹安排公办园保育、安保、厨师等岗位。

——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切实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保教设备实施标准,规范保育活动内容,加强日常过程监管。持续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严格执行幼儿园年检制度,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大班额”“小学化”倾向和民办园过度逐利行为。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构建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结构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上好学”的需求。

——实施“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增补计划”,着力消除“大班额”问题。进一步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布局,增加小学学位3000个,着力解决襄阳市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市)城关小学“大班额”问题。增加初中学位约1.84万个,着力解决“十四五”学龄人口规模增加带来的学位缺口问题。

表3  初中段新增学位资源建议数

注:市直学校计入属地,鱼梁洲开发区计入樊城区;存量学位已剔除部分大班额因素。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投入资金约3亿元,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房不足、运动场简陋、学生宿舍楼厕所配建和学生食堂面积不足等问题,切实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补齐短板、兜住底线,着力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教育水平。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携手共进和互助成长项目,开展教师交流和对口帮扶活动。各县(市、区)、开发区每年引导一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乡村学校交流、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交流轮岗。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坚持义务教育统一平台招生管理,遏制“择校”现象。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制度,随机确定教学班,遏制“择班”现象。落实国家、省、市“双减”文件精神,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三)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培育襄阳高中品牌特色

全面扩充高中阶段教育学位资源总量,满足适龄人口就学需求。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推进县域高中办学规模、实力、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开展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培育优质普高品牌,促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水平和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渡峰工程”,补齐学位资源缺口。“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10年,全市高中段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处于高峰。针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着力做好消除现状“大班额”和“渡峰”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学位约4.5万个,学位总量达到17.8万个以上。

表4  “十四五”高中阶段教育学位增补任务建议数

——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促进全市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发展,扩大县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市域内普通高中办学差距。各县(市)及襄州区规划实施现有普高、中职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学位缺口较大的县(市)启动一批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加强教职工编制统筹管理,及时补充县中教师,优化教师配备,着力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加大县中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强化高中学科教研指导,促进县中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实施市域内优质普通高中与薄弱县中联合办学、对口支援,促进共同发展。

——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和办学特色培育计划,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组织实施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监测,推进高中学校按照艺体特色、外语特色、理科特色、人文特色、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特色、普职综合特色及其它类型确定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支持高中学校建设“特色 多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职业高考和技能大赛成绩。开展“六色”校园创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实施特殊教育“三期”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按照学校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学康复专业化要求,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融合发展。

——扩充特殊教育资源。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的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20万人口以上、未布点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市辖区,将特殊学校布点建设纳入工作规划逐步实施;东津新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依托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支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强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以县为单位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在做好全面规范评估的基础上,适宜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责任,确保应随尽随、应上尽上、应送尽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延伸,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和融合教育质量。加强普特融合,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发展。推动职特融合,让残疾学生学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促进医教融合,加强与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的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科教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

(五)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培养的“襄阳模式”。

——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专项行动。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壮大办学实力,对接服务“汉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和比亚迪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培育品牌专业,创建汽车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襄阳技师学院积极申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市属各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主动融入省“双优计划”,积极创建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群)。制定《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考评办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提升和文化课提升计划。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评选培育3个以上骨干专业,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合作共建特色鲜明、功能精准、分工明确的公共实训基地。市级围绕新兴和主导产业建设3—5个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县(市、区)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职业技能人才融合培养行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广泛开展“1 x”证书试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探索“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打通中职与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高等院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

(六)实施高等教育增量提质工程,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加快扩充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与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增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

——加快高校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集群聚集辐射效应,建成本土高校聚集的“尹集大学城”。建成湖北文理学院尹集新校区。采取存量教育资源置换整合或拓展建设等方式,完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工程。支持汉江国投规划启动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二期扩建工程,完成“转设”工作。完成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工程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壮大办学实力。

——加快建成襄阳(东津)科学城。推动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北航襄阳航空研究院产学研协作领域辐射影响力,助力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支持高校紧密对接襄阳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培育优质品牌学科专业。开展高端人才培育选拔工作,引进大师级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在襄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鼓励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立项研究。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着力提高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高校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

(七)实施民办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民办学校围绕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健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体制机制。引导民办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良好社会声誉。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

——开展民办教育规范化管理专项行动。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防止和纠正民办学校过度逐利行为。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支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转型发展为普惠性幼儿园。引导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民办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监测。将民办学校纳入督学责任区范围,按照日常监管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依法对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监测并引导社会监督。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增强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教育信息化水平进入湖北省第一方阵,打造汉江流域智慧教育示范城市,争取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大力推动信息化基础环境提速增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提升区域内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展基于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智慧校园、数字校园试点建设,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电子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直播课堂、智慧辅导、在线考试与测评、网络教研等教学互动平台,推动基于5g高清视讯的远程协同教育教学与在线资源共享。开展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全面推进精准教学评价体系试点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高水平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建设适应新高考学业水平线上考试(测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考试资源共享。建设新中考线上考试(测评)平台,对相应学科进行线上训练与考评。建设城区招生、考试、应急指挥、智能安防、后勤保障、学生资助等一体化管理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推进建设“互联网 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所有寄宿制学校食堂纳入智慧监管网络系统。

(九)实施名师名校长成长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制机制,推进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全市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的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

——推进教师培训培养机构平台和保障机制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与发展机构建设,推进襄阳教师培训基地落地。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与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推进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建立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严格执行教师培训经费拨付标准,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市、县两级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1.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实施教师培训师研修项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襄派教师培训师”队伍。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和千名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县、校教师培训与发展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培计划”和省市培训项目,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轮训任务。按照“公费培养、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方式,委托相关高校用五年时间,为全市定向培养2000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学点)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加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突出“高端性、系统性、有效性、个性化”,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采取校长队伍定期交流、委派挂职等多种形式,探索跟岗锻炼、结伴成长等多轨并行的培养方式。实施“万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隆中名师”、特级教师梯级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创新名师工作站“三团两通”(隆中名校长团、名师团、名班主任团,学段贯通、学科融通)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名师骨干队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岗位研修、团队研修、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专业化、高质量的襄阳教师培训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市、县两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联系学校、深入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落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的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监测评估。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管理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作用,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推进教育系统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优秀党员、骨干教师相融合的“双培养”机制。认真落实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水平和使用效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落实市、县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防范债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教,维护宪法和教育法律的权威,推进教育领域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结合襄阳教育发展特点和实践需要,在学前教育、终身学习、学校安全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

深化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核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强化服务功能。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清单制度。大力推行精文简会,考核、迎评、调研、座谈等“进校园”活动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管理,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活动的干扰。深化教育行政执法改革,加大教育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整治违规办学行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现代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设置。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社会公众参与议事、监督功能,推动学校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激发各办学主体的活力,发挥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干事创业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围绕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推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切实履行教育职责,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准入制度,鼓励第三方与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开展教学质量、教育满意度、办学绩效、学生就业、教育治理、重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等评价工作,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构建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监管机制,将培训机构纳入网格化管理。开展预收费监管,防范和化解校外培训资金风险。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

(四)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强化市级统筹,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教育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联动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他规划与政策设计有机衔接,优先谋划和部署,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课堂和讲坛论坛等阵地监管,严格执行网站教育信息审核制度,规范教育信息发布。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预期,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应急队伍和预案建设,推进校园安全抓节点、抓教育、抓整治工作常态化。健全学生安全三方告知书和责任书制度,开展预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禁毒、防灾减灾、预防传染病、食品与饮用水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文明卫生行为等主题教育,发动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群防群控。健全警校联动机制,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范针对学生的暴力事件。加强校车监管,确保校车安全。推进视频监控联网、云平台建设,扩大校园安全监控视频系统覆盖面,防范校园欺凌和心理健康危机风险,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加强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推进人文型后勤、节约型后勤、精细化后勤、法制化后勤和“森林校园”建设。持续开展中小学营养配餐工作,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持续改善后勤基础设施,不断美化校园环境,建设节约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营造良好校园秩序和优美育人环境。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计划,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市民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支持大中小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开展合作,支持师生国际交流和教师境外研修,充分运用国际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丰富和扩大师生国际视野。积极探索“襄十随神”城市群、汉江流域教育合作新模式,支持建立高效、开放、联动发展的合作体制机制。支持在襄高校与国内外优质高校、